介紹

目錄
  1. 電腦的發展歷史
  2. 作業系統(OS)
    1. 微軟WINDOWS
    2. Linux
    3. MAC


電腦的發展歷史


電腦的英文名稱為 Computer,直譯的意思是計算機。
電腦由早期的機械式電腦發展到現在所使用的個人電腦,經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最早的計算機得追溯到西元 1942年由法國數學加巴斯卡所發明的巴斯卡機,這台機器是由許多的齒輪與槓桿所組成的。
一般我們對電腦世代的分類是以製造電腦所使用的元件/技術不同來劃分,共分為五個世代:
代別第一代年代西元1946年~西元1954年主要材料使用真空管製造
說明使用真空管為材料以打孔卡片作為外部儲存媒體以磁鼓作為內部儲存媒體程式語言為機器語言及組合語言
代別第二代年代西元1954年~西元1964年主要材料使用電晶體製造
說明電晶體時代使用電晶體為材料開始使用磁帶磁碟的發明以磁蕊作為內部儲存媒體硬體的模組化高階語言的出現
代別第三代年代西元1965年~西元1970年主要材料使用積體電路製造
說明積體電路(IC)的時代使用積體電路向上相容的概念作業系統的出現 軟體的快速發展 迷你電腦的出現
代別第四代年代西元1970年~西元1990年主要材料使用超大型積體電路製造
說明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的時代微處理機的出現以半導體作為內部儲存媒體微電腦的流行套裝軟體的發展 為目前普及的PC(個人電腦)
代別第五代年代西元1990年~現代主要技術使用AI(人工智慧)
說明主要元件依然是大型積體電路(VLSI) 技術方面加入了AI(人工智慧) 目前尚未普及 屬科學研究方面專用電腦

資料轉載於
http://mail.csjh.tpc.edu.tw/a90/a90021/www/pcl.htm
修改資料參考於
全華-夢想家資訊工場-計算機概論總複習2005

作業系統(OS)


微軟WINDOWS


大部分時間以英文版為主:
Windows 1.01 1985
Windows 2.03 1987/10
以上台灣沒有引入
Windows 3.0 1990/5
Windows 3.1 1992
Windows 3.1 1993 正式臺灣微軟出的繁體中文版
Windows 3.11 1993/11 內建網路,有 workgroup
Windows 3.2 1994 簡體中文版
這兩個 (3.11 & 3.2) 台灣沒有上市,台灣只能用 Windows 3.1 + Win32s 1.30a
Windows NT 3.1/3.5 時間忘了
Windows 95 1995/8
Windows NT 4 1996/8
Windows 98 1998/6
Windows SE 1999/6
Windows Me 2000/9
Windows 2000 (NT 5) 2000/12
Windows XP 2001/10
Windows 2003 2003/4
Windows Longhorn 2006 上半年
Windows Server R2 2006 下半年
另外旁支包含 Windows CE、SmartPhone、Embedded、Table PC... 等
其中 Table PC 2005 (Windows XP With SP2) 應該是最新版本
轉載自:YAHOO知識+

Linux


由於版權問題,Unix 的源碼不再適用於教學,1987 年 Andrew Tanenbaum 遂寫了 MINIX 作為教學的工具,MINIX 的意思為 mini-Unix,它是一個簡化的作業系統,適合入門者學習作業系統,因為簡單,剛開始時獲得眾人的青睞,但好景不長,原因是它過於簡單反而不切實用。
1991 年,Linus Torvalds 開始使用 MINIX,他對 MINIX 提供的功能不滿意,自行發展 Linux,他把 Linux 的原始碼放在 Internet 上,允許人們自由使用 (under GNU Public License)。Linux 是第一個完全免費的 Unix,很快地,許多人開始修改及加強 Linux,如今,Linux 除了可以在原先設計的 Intel x86(x>=3) 上執行外,它也被移植到 Alpha, Sun Sparc, Motorola 68K, MIPS, PowerPC 等等的平台上。
由於 Linux 提供和 Unix 類似的介面,因此,在資源的抽象化上及資源分享的型式上就必須和 Unix 相同,它和其它Unix不同的地方在於實作這些介面時所使用的資料結構及演算法。
Linux 是一個多工的作業系統,許多程式可以一次讀到記憶體內,作業系統執行某個程式一陣時間後,就會切換去執行另一個程式。所以記憶體是被空間分割,分成數個區塊,每個區塊稱為 memory partition,內含一個隨時可以執行的程式。CPU 是被時間分割,每段時間執行一個在記憶區塊內的程式,時間到了便切換到另支一程式。在 Intel x86 平台上,CPU 每秒約切換100次,在 Alpha 平台則切換約 1024 次,這些切換次數可依需要而修改,大致而言,降低切換次數會使諸如鍵盤,mouse 的反應變慢,但應用程式執行的效率會提高,相反地,如果提高切換次數則會使程式的執行變慢,因為更多的 CPU 時間被用來切換程式。
Linux 核心和傳統的 Unix 一樣,是屬於集成式的作業系統核心 (monolithic kernel),和目前流行的微核心 (microkernel) 不同。它們將行程管理,記憶體管理和檔案系統包在一起,成為一個單一的可執行檔,而週邊硬體裝置管理則另外分開,成為一組驅動程式,每一個驅動程式的目的是控制某一類型的硬體裝置,例如控制軟碟機。這種設計是為了降低核心更動的頻率,不必為了新硬體裝置更改核心,而且驅動程式也比較好寫。但是 Linux 核心的進步非常迅速,這種設計反而不利於核心的實驗更新,為了克服這個缺點,Linux 提出模組 (module) 機制,這是種軟體容器,它和核心的介面要比傳統 Unix 的驅動程式來的有彈性,可以用來提供新功能給核心,當然也適用於寫驅動程式。
轉載自:http://www.slat.org/project/software-map/v0.3/node95.html

MAC


Mac OS是一套運行於蘋果Macintosh系列電腦上的操作系統。Mac OS是首個在商用領域成功的圖形用戶界面。Macintosh組包括比爾·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傑夫·拉斯金(Jef Raskin)和安迪·赫茨菲爾德(Andy Hertzfeld)。現行的最新的系統版本是Mac OS X v10.4.2版。
關於Macintosh是如何被開發和潛在創意的起源,有許多種觀點。歷史記錄里把Macintosh和施樂公司(Xerox)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RC)的Alto計劃聯繫在一起,伊凡·薩瑟蘭(Ivan Sutherland)的畫板(Sketchpad)和道格·英格巴特(Doug Engelbart)的線上系統(On-Line System)對其早期貢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另見GUI的歷史和蘋果對微軟的訴訟。
Mac OS可以被分成操作系統的兩個系列:
一個是老舊且已不被支持的「Classic」Mac OS(系統搭載在1984年銷售的首部Mac與其後代上,終極版本是Mac OS 9)。採用 Mach 作為內核,在OS 8以前用「System x.xx」來稱呼。
新的Mac OS X結合BSD Unix、OpenStep和Mac OS 9的元素。它的最底層建基於Unix基礎,其代碼被稱為Darwin,實行的是部分開放源代碼。
轉載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ac_OS&variant=zh-tw

關連商品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