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play之定義
Cosplay這個詞最早出現在90年代的日本,就像Gameboy一樣,Cosplay是日本人發明的一個生造組合詞,它的詞根意思源於兩個詞:コスチューム(Costume,服裝)和プレイ(Play,扮演),合起來被稱作コスプレ(角色扮演)。今日,伴隨著動漫展覽、遊戲發佈會上頻繁出現的奇裝異服者,人們能在越來越多的場合中看到,並了解到這集服飾、化粧、表演於一體的扮裝文化現象──Cosplay。
Cosplay之起源
一說到扮裝文化的起源,大部分人會聯想到歐美遊樂園中出現的各種引人發笑的小丑角色,諸如在歐洲仿製古代城堡又融合現代元素的主題公園裏、美國的迪士尼樂園中都能找到這些穿著奇裝異服的表演者,手舞足蹈地向觀眾們展示著某些故事裏的情節,逼真、誇張、捧腹、歡笑,這些就是他們所帶給人們的妙趣回憶。
追溯時光,歐洲的遊牧民族吉普賽人可以說是最早的一批扮裝表演者。每當路經一地,為了生存,他們就透過演出神話傳說、民間逸聞、吟遊彈唱的方式來獲得麵包與水,這其中各種演出用的服裝與道具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裝備。
隨著人類時代的進步與改變,許多原本流傳在歐洲民間的傳說、故事、戲劇也因為建築物的更替、服裝改革而逐漸褪色。當然,人們並非已經忘卻過去,很多上一個時代的民風傳統依然牢固地佔據在人們的心中。於是,為了紀念已經逝去的歷史,每逢在重要的節慶日上,穿著古代歐洲華服、手執上個世紀古董道具的表演者們就會再次出現,這就是歐洲扮裝文化中一個非常特別的事件——“遊行”的由來。
在西方,隨時隨地舉行的化裝舞會、一年一度的萬聖節遊行、新年大遊行和國慶日遊行活動中,我們都能發現濃厚的扮裝文化體現。
而今天,各種主題樂園式的大型會所其實也都是“馬戲團、扮裝遊行”這兩個概念組合後的衍生品:過去,人們只能不定期的搭建帳篷進行表演,遊行的隊伍每年也可能只有一次;現在,人們則用永久的建築代替了不固定的帳篷,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能加入遊行隊伍中。
無獨有偶,在東方中國古代的先民也有著歷史悠久的扮裝文化。具有千年傳統的舞龍儀式可以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在古代,舞龍往往有兩種寓意,一種是祈求上蒼降甘露給農田,另一種則是祈求五穀豐登、萬象吉祥的意思。在這個活動中,首先要選出體格健壯,姿態威武的男性青年若干,並讓他們穿上黃、紅色的代表喜慶的服飾(有時為宮廷貴族表演時衣服上甚至銹有花紋),按照事先的編舞他們將組成一支或多支舞龍隊伍表演出各種方陣圖案,並有鼓鑼聲作為伴奏。到了明末清初,由舞龍中又繁衍出了舞獅、鳳舞龍翔的活動,這些都與服飾扮裝有著緊密的聯繫。
除此以外,訴說西藏民間神話英雄的中國藏戲、超渡亡魂到極樂凈土的印度佛教中的佛事、祭祀山靈神器的日本神道教廟宇活動,服飾、道具、表演都是這些活動的重要組成元素。
由此,向更久遠的人類歷史文化中追溯,古代部落的祭祀、祭神儀式、宗教儀式、成人冠禮儀式、君主登基時的紀念活動,不難發現,集群體參與性、著重服飾禮儀,並與文化傳統、古代儀式息息相關的扮裝文化自古就有了。
Cosplay之歷史
日本Cosplay
20世紀80年代末,一向商業思維敏銳的日本人在開發動漫、遊戲作品中,大量引用了西方世界觀的主題描繪,在這種文化背景影響下的日本年輕一代很容易就了解到了歐洲扮裝文化的各種元素。此外,日本國內又素有偶像崇拜的風潮,無論對於真人還是虛擬人物都是如此。Cosplay就此成為了詮釋這種愛好的最好方式。
日本最著名的Cosplay集結地是位於東京原宿地區的神宮橋附近(可通往旅遊景點明治神宮),每逢週末、節日,熱衷扮裝、攝影、戶外活動的年輕人都會聚集於此開始認真Cosplay。在一番裝扮之後,所謂的明星模倣系、卡通造型系、遊戲人物系、西洋騎士系、宮廷娃娃系、妖怪系、自創系都紛紛出爐,成為了不可多得的一道天然景觀,這其中誕生的櫻庭時央、椎名朔哉等一批Cosplay圈的名宿也層出不窮。
另一個影響Cosplay潮流發展的文藝風潮則是“Visual Rock”(視覺系搖滾)的興起,這種融合了西洋龐克搖滾運動、古日本男扮女裝的歌舞伎能樂劇元素而形成的“搖滾音樂 + 舞臺美術”的表演,充分展現了日本人既充滿奇思新想,又頗具顛覆、妖異的鬼才風格。有一種說法是,Cospaly最初引起人們遙相呼應的感動場面就是在搖滾音樂會現場形成的,每當那些傳說中的樂隊X-Japan、Glay、Luna Sea、L'Arc~en~Ciel舉行公演的時候,那些最忠誠的Fans們便會打扮成與舞臺上樂手相同的模樣,在音樂會最高潮的時分一起攜手演繹大合唱起來,這一幕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經存在了。
在日本,Cosplay發展的頂點表現主要集中在舞臺劇和影視劇領域。各種高中、大學校園話劇社早已司空見慣自是不必去說,最最有名的扮裝表演社團莫過於聲名遠揚的“寶塚”歌舞劇團。這群男裝麗人(分別有月組、星組、雪組等團隊)演繹的改編自池田理代子的著名漫畫《凡爾賽玫瑰》的舞臺劇甚至連法國人自己都津津樂道,此外寶塚出
品的《奧爾菲斯之窗》、《虹之娜塔莎》、《大江山花傳》等作品也堪稱經典,而“寶塚”效應更是將名不將經傳的日本寶塚地區帶動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不禁令人刮目相看區區的扮裝表演竟能帶來如此之大的效益。
日本其他有名的戲劇社和作品,包括STUDIO LIFE社(全部由男性演員組成)的名作《托瑪的心臟》(漫畫家秋尾望都作品)、《訪問者》;NODA·MAP社的《半神》(漫畫家秋尾望都作品,曾參加愛丁堡國際戲劇節展出公演);月蝕歌劇團的《少女革命烏蒂娜》(漫畫家齋藤千穗作品)、《疾風的祭品》(漫畫家竹宮惠子作品);BANDAI MUSICAL旗下的《美少女戰士》(漫畫家武內直子作品,2004年5月曾來上海短暫表演)等不勝枚舉。
而在影視劇方面,最能體現扮裝文化各種內涵的當屬日本人獨有的特攝影片,從60年代引起轟動的《宇宙英雄鹹蛋超人》、《恐龍特急克賽號》,70、80年代的《假面超人》,90年代的《恐龍戰隊》,這些處處講究服飾、舞美、化粧元素的影片不僅創造了Cosplay的潮流,更是受Cosplay文化本身的諸多影響。其他的傳統偶像劇,諸如《東京愛情故事》(柴門文作品)、《將太的壽司》(寺澤大介作品)、《一吻定情》(多田熏作品)、《貓眼三姐妹》(北條司作品)、《警花逮捕令》(藤島康介作品)等改編自動漫的真人作品早已令亞洲觀眾為之熟悉。
台灣Cosplay
中國Cosplay
香港Cosplay
歐美Cosplay
說到歐美當代的Cosplay發展,就不得不提迪士尼公司在其中發揮的創建潮流的作用。動畫界的奇才沃爾特˙迪士尼在1955年創建了世界上首座迪士尼主題樂園,由此拉開了扮裝文化全面商業化的序幕。
當時的迪士尼公司為了替自身產品做宣傳,同時又為了吸引遊客,於是讓員工們穿上動畫中米老鼠、唐老鴨、布魯托的服裝,並拿著相關道具進行舞臺劇表演、合影宣傳在內的模仿秀,有時相關服裝和道具還被當做禮品打包贈送給遊客帶來的孩子們。
在這個摸索的過程中,迪士尼首次將扮裝用的服裝與道具,從設計到製作納入了一個完全專業化、規模化、商業化的體系中,與此同時,相關的表演者為了能夠達到與影片中角色同步的惟妙惟俏的效果,也開始事先接受培訓了。
隨著迪士尼公司的這股風潮興起,許多開發英雄漫畫的製作公司也紛紛推出了真人扮演超人、蜘蛛俠、夜魔俠、蝙蝠俠的扮演秀活動,並在美國各地舉行了以愛好者群體為主的類似活動。
像日本一樣,Cosplay發展到最高層次的表現無疑是那些真人影視劇,根據英雄漫畫改編的《超人》、《蝙蝠俠》、《蜘蛛俠》、《綠巨人》等科幻電影都是集合了所有Cosplay元素最真實的寫照。
此外,美國與日本在二戰後建立起來的特殊友好關係,也使得兩國之間的扮裝文化經常互有通融,再加上動漫、遊戲載體在兩國間高密度的發展,因此美日兩國的Cosplay越來越顯示出同一性、商業性的共同文化特徵。
歐洲人對於扮裝文化的理解則和美國、日本的Cosplay文化有著明顯的區別,動漫作品僅僅佔了一部分的素材來源。至今,歐洲人仍然熱衷根據他們自己母語文化中的古典神話、歷史事件來表現他們對扮裝文化的理解,並且樂此不疲。中世紀騎士、古羅馬角鬥士、東歐吸血鬼貴族、北歐日爾曼神話英雄是每逢重大節日裏扮裝遊行隊列裏不可缺少的角色。
Cosplay之基本常識
Cosplay和同人誌之差別
Cosplay泛指裝扮成ACG(Anime Comic Game)範疇裡的腳色
同人誌大致上是以某部作品(設定不變)為主軸,以不侵犯版權的條件下進行二次創作
當然,畫風與內容不盡相同
ps.有新聞編輯者將這兩者"時常"搞錯
Cosplay相關名詞
Cosplay的種類
ACG Cosplay
布袋戲 Cosplay
真人影視 Cosplay
自創 Cosplay
半自創 Cosplay
其他 Cosplay
Cosplay的場所
Cosplay之新手入門
服裝道具的製作方式
訂做Cos服裝道具
自製Cos服裝道具
估價前的注意事項
===假髮與化妝資訊===